任国玉说,至少在我国这样一个次大陆尺度的区域范围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表现出比通常想象更为复杂的图景。
禁止异地办学能否给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扩大这一现象带来改变?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所提的这一问题,别敦荣并不乐观,若西部无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二者的差距只会日渐扩大。要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进步和生态优化,要使民办和公办相互刺激,实现二者的共生与共赢。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说。真正要反对的是,为了经济利益不注重质量的培训。这些行为已触及高等教育均衡分布的底线,高校办学自主权过于膨胀。随着这一纸令下,高校异地办学是否会走向历史终结?最近一次的高校规模扩张经历了新建校区、异地办学,下一个出口又将在哪里? 谁在越界 在异地办学的问题上,教育部门、地方政府、高校有不同的需求。周光礼也认为,缩小差距的难度比较大。
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但如果把大学理解为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大学,问题又不一样了。于是,他买来英汉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背单词,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补习班,加之在德国短期的学术交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掌握了这门语言。
难度升级,也练就了团队三头六臂的本领,将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用锁链绑在起来,再提取分析捆绑蛋白质的特征等超前想法不断涌出并实现。在语言的加持下,张玉奎的科研工作如鱼得水,他也将大量时间倾注于此。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梁振说。为了提升张丽华的专业技能,张玉奎果断决定让处于博士阶段学习的张丽华去国外取经。
从色谱理论到色谱仪,从手动色谱到智能色谱,从蛋白质定性定量到结构和相互作用分析,团队完成了从追随研究到学科探索的转变。上世纪80年代,中外合作交流较少。
于是,他根据拖尾指数修正的高斯函数,利用当时研究室仅有的Z80计算机,开始了色谱溜出曲线计算机摸拟的艰难探索。但当时,面对蛋白质组学这一全新领域,张玉奎两眼一抹黑,从教材学起,甚至向自己的学生请教。在卢佩章的鼓励下,他开始学习编程。通过大量实验研究离子液体与膜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理,最终将离子液体用于膜蛋白质提取,显著提高了蛋白质组分析覆盖度。
于是,张丽华毅然决然拒绝了国外高薪,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团队。膜蛋白质是一类重要蛋白,参与并调节着细胞内外和细胞器内外的物质运输、能量传递、信号传导和代谢调控等生物过程,维持着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迈向智能色谱时代 上世纪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初兴,张玉奎隐约意识到这个新家伙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多年的苦心孤诣,《色谱》不仅获得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称号,还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引证指标排名中名列前茅。
并未有丝毫退却之意,越难越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张玉奎在心中暗暗发誓。面对日益攀升的鉴定、识别、分析需求,急需高效、高通量、高精准的蛋白质组分析方法。
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蛋白质还是研究疾病机理和预防诊治药物等的直接靶点。每每有新想法、新经验,张玉奎都会及时跟组内成员分享,但他并不满足。
但当时的内存条存储空间很小,且价格昂贵。为了在更大范围内促进领域交流,1984年,在他和卢佩章等人的倡议下,《色谱》杂志创刊,为中国色谱人搭建交流平台。随着研究的深入,张玉奎认为,要理解生命活动过程,不仅需要明确哪些蛋白参与这些过程,而且需要明确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情况。人体每个细胞上的蛋白质不计其数,要计算其中每一类蛋白质的数量犹如海底数针。该色谱仪也于2000年通过ISO9001认证,当年销售百余台,进一步提高了国产仪器的市场占有率。面对这样一个有思想、懂技术又懂理论的小伙子,数家知名大学和跨国公司盛情邀请张玉奎留下来,但他都拒绝了。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膜蛋白质还是重要的药物靶点,约有70%的药物靶点为膜蛋白质。此后,团队又突破了高效二维生物色谱系统、在线蛋白质预处理系统、超高压微纳液相色谱系统等一系列难题。
心系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投身色谱领域的同时,时任大连化物所副所长的张玉奎还十分注重学科规划和人才培养工作。张玉奎开始试水国外短期学术交流,伴随着这些交流,中国的色谱学科开始走向世界。
等到在国际会议流利主持,与各国友人对答如流时,国外科研人员非常惊讶,追问他学习英语的奥秘。英国曼切斯特理工学院教授Bryant评价该系统,提供了液相色谱对复杂样品分离分析的系统策略。
张玉奎自豪地说,在中国学的。年至期颐,张玉奎依然很忙碌,从早到晚参加团队组会,关心研究组的科研进展,也像家长一样关心爱护着每一位成员。在卢佩章的指引下,张玉奎将研究重心锁定在液相色谱研究领域。长期的实验和分析,他发现色谱过程中影响分离行为的分子结构因素,建立了系统的色谱热力学研究方法,此外,还阐明了影响色谱峰展宽和峰形对称性的动力学因素,证实高效液相色谱中保留时间与半峰宽之间存在定量关系,丰富了色谱过程的理论基础。
科研旨在解决国家需求,我和团队的初心从未改变。此后,张丽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科研中,成长为课题组组长,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等。
新学科往往会带动新工具的发展,此项研究也不例外。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
这也让从小到大学习俄语、从未接触过英语的张玉奎犯了难,捧着一本本英文文献像看天书一般。作者:卜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9/13 15:15:51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张玉奎:前沿弄潮科研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玉奎 从事科研近60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张玉奎为推动我国分析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以及仪器产业化等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色谱领域的先驱者之一。
然而,膜蛋白质溶解度低,难以提取,团队誓要解决这一问题。张玉奎说,我研究的重点就是,将色谱仪的波浪线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用计算机表达出来。长期以来,他时刻关注新知识、新技术、新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理念,培育人才,满足国家和时代的需求。蛋白质领域的二次攀登 事实证明了张玉奎选择的正确性、前瞻性。
为了排除干扰,攻关团队引入质量亏损理念,利用高分辨质谱提取存在质量差异的碎片离子从而实现定量分析,大大提高了蛋白质组定量精准度和覆盖度。为色谱编写程序,不仅需要谙熟分析化学,还要了解计算数学。
与此同时,他发现,对于不同物质鉴定应该选择哪种色谱柱,液相色谱专家系统总体布局中,许多国家都只是凭经验,效率较低且缺乏科学依据。回国后,听到张老师以轻描淡写的语气说,组里学生不知道生物样品不能长时间在室温放置,因而导致蛋白质分离时峰越来越多时,我心里十分难过。
为此,他与卢佩章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想法,即知识库必须基于色谱理论和经验。这一前沿课题能不能做,张玉奎花费近2年时间,组织专家论证,把握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最终指出国内必须要发展高精准的蛋白质组学定量分析方法。